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风采
昌吉州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时间:2023-04-04 22:59:57 / 作者:冯进花 葛东东 / 阅读:632次

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民族乡,下辖3个行政村,总人口1009户3566人,由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等7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比95%。近年来,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凝心铸魂培元,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平安乡镇”“自治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称号,先后有3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创建工作“向心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成立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推进节点压实责任,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创建办牵头协调、各支部(村)通力合作、全民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格局。二是强化机制保障形成合力。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谋划安排;纳入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评优评先、村级“星级化”创建、党员“双联双领双评一服务”的考核依据,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重点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同落实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落实。推行乡党委定期调度领导蹲点指导、创建办常态督促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到督促指导的工作闭环,凝聚起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坚持文化引领,打造宣传教育“新格局”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聚人心。结合“五个好”党支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开展巡回宣讲报告会300余场次,组织基层宣讲员宣讲64场次、“送学”上门750 余户,发放汉、哈双语学习宣传资料4730余份,234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受到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二是推进文化融合强根基。依托文艺精品、民族刺绣产品等本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载体,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机融合,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投入140余万元打造一长廊三大院”,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院、阿肯文化大院、音乐大院通过阿肯弹唱理论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文化活动等160余次,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三是选树身边典型助引领大力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以吐尔森等受到中央、区、州、县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为榜样,开展“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共谈家乡变化、共发展前景、共话民族团结”等座谈会、联谊会170余场,“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为抓手,扎实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和“十好”微创活动,累计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示范岗位48个形成民族团结进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国语培训促交流。全面推进农牧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打造“毡房课堂”“工厂课堂”“阿肯弹唱课堂”等3特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干群一起学”等活动,累计组织国语培训150余场次,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30余场次,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促进各族群众感情相通、心灵相通

坚持民生为本,走共同发展“幸福路”

一是乡村旅游助增收。依托坎儿井博物馆、鸣沙山、胡杨林等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马背拍照、服饰体验等旅游项目,初步形成山上山下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全乡共开办农家乐53家,解决29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230余万元,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成效显著二是项目建设促发展投入4424万元,完成自来水管网、排污管网等铺设及道路硬化、人行步道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乡污水管网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完成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牛羊暖圈提升改造、南沟村牧道建设等项目,给各族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保障;在全县率先实行智能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制,新建卫生厕所768座,完成242户清洁取暖“煤改电”项目,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三是民生保障增福祉。从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面对老百姓急难愁盼,兜底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42人次,新增创业人员56人,带动就业178人,实现人均增收4500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2450元增长至16950元,奠定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临时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为特困供养户、低保户、孤儿以及困难群众等发放救助金、补助金及物资合计208余万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

坚持深度交融,营造邻里和谐“大环境”

一是结对认亲强交往驻村工作队、机关干部与全乡1009户家庭开展结亲联谊活动深入开展“四同四送”“两帮两贺一慰问”活动,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过佳年、话团结、心连心”等主题联谊活动50余场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760余件,各族群众在“互进家门、互祝节日、互学习俗”等活动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情谊。二是互互学共进步引导牧民群众在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中互学互助,为800户牧民发放价值10万元的蔬菜苗,引领牧民发展庭院经济,潜移默化改变生活方式;组织50余名乡村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走进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先进经验做法,取长补短推进本地经济加快发展。三是互嵌生活和谐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以创建进乡、进村,推动构建810户牧民、七个片区互嵌式居住环境,形成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的社会结构以创建进学校,推动11个班实现混班教学59名教师与323名学生结对帮学学生与援疆地区学校开展学生手拉手结对助学,各族学生互学互助成长进步

坚持同心共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是法治进村强意识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平安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实施方案,依托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长廊,通过国旗下的宣讲、干部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培训100余场次,参与群众5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二是平安建设护万家巩固自治区优秀平安乡镇创建成果,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织密乡村服务群众网格,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和矛盾纠纷,创建平安家庭763户,创建平安村3个,创建平安科室15个,提高了各族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三是矛盾化解增团结。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聘请法律顾问4名,建立村级“人民调解工作室”,组织老党员等一批有威望的人成立人民调解员队伍,共调解矛盾纠纷99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代写法律文书60余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五年来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未发生过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全乡形成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乘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