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8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齐琳洁)新疆曲子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夺人耳目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地方剧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传唱,后来,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演唱风格,最终发展成如今独具特色的新疆曲子戏,在第六师红旗农场一代传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86岁的杨培才是兵团非遗传承人 新疆曲子戏第四代传承人,自幼跟着家人学习的他耳濡目染,学会很多曲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别器”,退休后的杨培才,成立新疆曲子戏红旗农场自乐班,用3年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曲子戏,名为《新疆北庭曲子戏》的书籍一经问世就备受关注,内容涵盖55出传统小戏,16出新编戏,102首曲调、曲牌。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杨培才先后创作了《红旗农场好地方》《岁月如歌谱新篇》等反映农场变化的曲目。
作为地方戏曲,新疆曲子戏因曲调婉转动听,深受大家喜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不管是在公园里、广场上,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曲子戏表演,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两句。
傍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坐在小院的葡萄藤下,唱着宛转悠扬的曲子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如今,红旗农场有专门的排练演出场地,成立了曲子戏协会,有了新的传承人,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爱好曲子戏的热爱者,使曲子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新疆曲子戏第五代传承人刘淑珍,跟随老师杨培才学戏20年,对曲子戏有很深的感情。
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美好而牵绊的事情,杨培才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将新疆曲子戏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下去,一代一代源远流长。
新疆曲子戏,见证着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这片热土上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见证着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见证着新时期该场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自信、自强。
编辑:耿浩宸